|
湘军悍将刘连捷:焚烧李秀成军营,曾国藩舍不得将他裁撤发表时间:2022-07-14 15:57 1864年7月,朝堂上舆论哗然,大臣纷纷指责曾国荃在南京纵容士兵劫掠,城内一片废墟,民怨沸腾。慈禧下令调查,让曾国藩兄弟解释南京巨额财富的去处,以及幼天王洪天贵福的下落。舆论指责,慈禧恼怒,根本意图不是讨厌湘军劫掠,而是害怕湘军势力过于强大,形成尾大不掉之势。 曾国藩是个明白人,他让弟弟曾国荃以生病为由,回家养老,躲避舆论。此外,对湘军进行大规模裁撤,曾国藩直属的近10万精兵基本都遣散回家。但是,曾国藩舍不得裁撤一人,他就是悍将刘连捷,此人曾纵火焚烧李秀成军营,且敢于拼杀,对曾国藩忠心耿耿。曾国藩裁撤湘军时,刘连捷麾下3000兵马毫发无损。 刘连捷,湖南涟源市人,与湘军悍将刘腾鸿是堂兄弟。1853年,刘腾鸿、刘连捷前来投奔罗泽南,帮助他兴办团结武装,一起抗击太平天国运动。此时,罗泽南麾下有三大悍将,李续宾、蒋益澧、刘腾鸿。其中,刘腾鸿最霸气,他是“蛮将”,不达目的不罢休。李续宾若是有刘腾鸿这股气势,也不至于在三河镇自杀身亡。 刘腾鸿蛮横,敢于拼杀,曾国藩便让他主持江西军务。1857年,曾国藩在瑞州城下惨遭失败,又得不到咸丰皇帝重用,便以回家“丁忧”为名,离开前线。此时,刘腾鸿、刘连捷主持前线军务,继续与太平军厮杀。可惜,刘腾鸿太蛮横,喜欢到第一线作战,还穿着鲜艳衣服,他想以此来激励将士杀敌,结果被一炮打死。 堂兄阵亡沙场,刘连捷毫不畏惧,他没有流眼泪,继续往前冲杀。湘军用炸药摧毁城墙,刘连捷组建“敢死队”,亲自冲入缺口,手刃十几人,湘军后队随即跟进,瑞州陷落。史载:“战瑞州,腾鸿中炮殒,连捷率所部攻城,拔之。” 湘军攻克瑞州,刘腾鸿居功第一,刘连捷第二,这点毫无疑问。瑞州之战,刘连捷勇猛无敌,曾国藩十分欣赏他,便推荐他担任知县,留在江西等待录用,这就非常了不起了。要知道,刘连捷是武将,能担任文职官员,绝对是幸运。宋朝以来,文官地位高于武官,且前途更好。 刘腾鸿阵亡沙场,刘连捷便追随曾国荃作战,城为“吉字营”十大悍将之一,地位仅次于朱洪章。此时,曾国荃才刚刚投笔从戎,军事能力还没有表现出来,他不得不依靠刘连捷等悍将作战。东征安徽时,刘连捷继续拼杀,经常带“敢死队”出战,让李秀成痛苦不堪。 湘军东征,李秀成派兵抵御,双方在巢县爆发战斗。巢县,天京主要屯粮基地之一,太平军重兵防守,李秀成也从江浙派兵增援,太平军构筑营垒,挖掘壕沟,与湘军拉锯战。此时,湘军主力尚未到达战场,刘连捷兵力不足,太平军十分轻视他,故而防备松懈。 太平军俢筑营垒,刘连捷决定抢先发动进攻,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。冬季的巢县,大雾弥漫,视线不佳,刘连捷组建一支“敢死队”,并亲自带队出发,悄悄地渡过河流,直奔太平军营垒而去。刘连捷手持火把,突然杀入营中,将李秀成增援军团的大营焚烧。史载:“攻巢县东关,贼立石墙於罗星山,连捷率死士夜渡河纵火烧贼营。” 攻克巢县后,刘连捷继续前进,与曾国荃主力在天京城下汇合。此时,李秀成被迫从江浙战场返回,与湘军主力在雨花台进行决战。大战44天,太平军凭借先进的西洋火炮,一度摧毁湘军坚固堡垒,打伤了曾国荃。可惜,太平军后勤补给跟不上,李秀成被迫撤兵,结束雨花台之战。 雨花台之战结束,洪秀全不顾李秀成强烈反对,坚决推行“进北攻南”作战计划,让李秀成率10万大军进入江北,寻找机会攻入湖北,偷袭湘军老巢。对此,曾国藩调兵回援,阻止李秀成攻打江北,刘连捷防守无为州,是主战场之一。 无为州是产粮区,李秀成重兵围攻,刘连接捷麾下只有3000兵马,但他认为有湘军水师协助,后勤充足,便跟李秀成硬刚。10万兵马在手,无为州河流纵横,但流量不大,且冬季河流结冰,湘军水师行动非常困难。如此,李秀成挖掘壕沟,构筑营垒,准备长期围困。 营垒俢筑完毕,李秀成连续向无为州发动进攻,并采取“地道攻城”战术,湘军苦不堪言。连续炮火伺候,刘连捷所部损失惨重,但他依然没有撤退,还经常组建“敢死队”去袭扰太平军,激励士气。战争持续一个月,城内粮食耗尽,水师大将彭玉麟书信刘连捷,建议他突围而出。 收到彭玉麟来信,刘连捷发誓要坚守,与城池共存亡,不会退让。不久,彭毓橘率军来增援,与刘连捷内外夹击太平军,李秀成攻打城池受挫,粮草又不多,只好解围而去。史载:“秀成困以长围,军粮垂尽,彭玉麟劝突围出,连捷誓死守。” 1864年7月,湘军炸毁天京城墙,李臣典、朱洪章、萧孚泗、刘连捷一起在“生死状”上签名,带队从缺口处冲杀。首次冲锋,朱洪章奋勇当先,太平军投掷火焰弹,将率先冲入缺口的400贵州籍湘军全部烧死,朱洪章独自跑回来。 接着,刘连捷等冲杀,湘军再次阵亡千余人,但成功冲入缺口,杀入城内,然后劫掠一番,太平天国灭亡。由于湘军纪律太差,舆论强烈谴责,慈禧又害怕湘军势力强大,便斥责曾国藩,让他好好调查。 曾国藩是个明白人,他让弟弟曾国荃回家养老,将直属湘军裁撤殆尽,却刻意保留作战勇猛的刘连捷部3000余人,让他们去打捻军。史载:“湘军凯撤,曾国藩留下连捷军三千人驻守舒城、桐城防捻匪。”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,与淮军集团抗衡。 参考书目:《湘军志》 |